第四课 重建城墙的尼希米

本课主要经文:尼希米记二章一至廿节

一、身家背景:

  尼希米的名字有“耶和华安慰”之意。是个身在外邦,心怀圣城的以色列侨民。原为波斯王宫中酒政(有人因此认为他是太监),与王亲近,受王重视。他敬畏神,尼希米记中记载他十三次祷告。性格刚强,不怕仇敌恐吓。擅于计划,领导有方,又廉洁自守,与民同甘共苦,不单带来物质与社会建设,也造成灵性复兴。

二、时代背景:

1. 北国以色列(930-722BC)共208年,亡于亚述帝国;南国犹大(930-586BC)共344年,亡于巴比伦帝国。第一次被掳的人中有但以理,在巴比伦与波斯朝廷中任高官;以西结在百姓中作先知。耶利米(626-586BC之间作先知)指出亡国被掳是神的审判,也预言七十年后要归回(耶廿五1112,廿九10)。

2. 波斯王古列元年538BC(拉一1)第一次归回,记于以斯拉记一至六章,共约五万人(拉二6465),由设巴萨带领。大祭司耶书亚(拉三2)和省长所罗巴伯(该一1)同心重建圣殿,至大利乌二年(520BC16年间仅根基完成。先知哈该与撒迦利亚鼓励百姓建造,于大利乌六年(515BC)完工。

3. 亚达薛西王七年(458BC)第二次归回,记于以斯拉记七至十章,距离头一次归回有80年,其中发生以斯帖的故事(483-471BC)。此次归回男丁仅一千五百余人,文士以斯拉领导行程。他回去的改革,主要针对与外邦人通婚之罪。北国后裔与四围外邦人通婚的后代,即为撒玛利亚人,信仰混合性宗教,曾想联合建殿被拒(拉四1-3),拦阻修城墙(尼四12),新约时代不与犹太人往来(约四9)。

4. 以斯拉回国后13年的第三次归回,即由尼希米所带领,人数不详。

5. 当时巴比伦帝国(605-539BC)已亡于波斯帝国,希腊亚历山大帝国(336-323BC)尚未兴起,罗马则属于帝国之前的共和时期(509-27BC)。这时也正值中国东周的春秋时代(771-403BC),稍晚于老子(约580-500BC)、孔子(551-479BC),约与苏格拉底(469-399BC)、柏拉图(429-380BC)同时。

三、关系人物(横切面):

四、一生主要事迹(纵切面):

1. 尼希米原在亚达薛西王书珊城宫中作酒政(尼一11),于亚达薛西王廿年(444BC)回耶路撒冷担任犹大省长,完成了城墙重建(52天,尼六15)、户口普查、城墙奉献、遵守节期、宣读律法……等复兴的工作。

2. 当他返波斯述职(尼十三6)后再回耶路撒冷,再度进行改革:清理圣殿、执行十一奉献、遵守安息日、禁止与外邦人通婚。

3. 经过三次被掳归回后,圣殿重建。以色列人在尼希米与以斯拉同心努力下,遵守圣约,重视圣经,圣城与圣民得以建造,而自古经常拜偶像、与外邦通婚的以色列人,自此成为一个严守律法、敬虔的民族。

五、观察本课主要经文之史实:尼希米重建城墙

1. 时间(When)──犹太人第三次归回(444BC)期间,尼希米第一个省长任期(12年)中的第一年。

2. 人物(Who)──上司:波斯亚达薛西王一世(亚哈随鲁──薛西王之子,可能是以斯帖的继子)。亲友:父──哈迦利亚(字意:要等待耶和华),弟兄──哈拿尼(字意:耶和华有恩慈)。同工:文士以斯拉(亚撒利亚之简称,字意:耶和华帮助),哈拿尼雅(尼七2),旧约最后先知玛拉基可能在同时代。软弱的以色列人:假先知示玛雅(尼六1011),大祭司以利亚实(尼十三28)。仇敌:撒玛利亚省长和仑人参巴拉、亚扪省长“为奴的亚扪人”多比亚,阿拉伯人基善。

3. 地点(Where)──从波斯首都书珊城的王宫,到荒凉毁坏的犹大耶路撒冷圣城。

4. 事件(What)──由耶路撒冷来的犹大人哈拿尼,告诉在波斯宫中任职酒政的尼希米有关耶路撒冷荒凉的情形,尼希米求神得王助回国修建经过。

5. 事由(Why)──犹大百姓归回后,所罗巴伯重建圣殿(536-516BC),以斯拉重申圣律(458-457BC),百姓仍旧软弱,直到神差尼希米回国重修圣城(444BC),至此犹大圣民重得复兴。

6. 过程(How)──忧心家国(尼二12),惧怕君王(23),倚靠上帝(45),安排计划(6-10),观察城墙(11-16),鼓励百姓(1718),抵挡仇敌(1920)。

六、解释:

1. 尼希米在波斯王宫中地位为何?有什么责任?

  尼希米是酒政,负责先尝王所有的饮食,确定没有下毒,王才食用。此职位与王的安全有关,必须是王最亲信的人。

2. 尼希米回耶路撒冷的官职为何?有什么责任?

  尼希米担任犹大地的省长(尼五14-18)此官衔又译作总督,设巴萨(拉五14)、所罗巴伯(该一1)都作过省长。省长与属下的俸禄通常向百姓征收,但尼希米非但一介不取,还款待数百人的饮食。

3. 为何有人要阻拦耶路撒冷城墙修建?

  尼希米的敌人主要是撒玛利亚省长和仑人参巴拉,大河西省长亚扪人多比雅及亚拉伯人基善。撒玛利亚人系北国以色列亡于亚述后,与异族通婚的后裔。撒玛利亚人原来想一同重建圣殿被拒(拉四1-3),就一再阻拦建殿与建城之工,上告波斯王谓犹大人要谋反(拉四11-16),又嗤笑尼希米(尼二19,四1-3),恐吓要攻击耶路撒冷城(尼四78),谋害尼希米(尼六1-14),均未成功。其反对原因为政治经济因素过于宗教因素,因尼希米抵达后减弱撒玛利亚省长权柄,又可能影响亚拉伯人香料贸易的利润。

七、归纳与应用:事奉者的榜样

1. 被掳归回期间,以色列人的灵性复兴是由所罗巴伯重建圣殿,以斯帖保护圣民,以斯拉重申圣律及尼希米重修圣城等事件所带来的。这些事奉者在不同的时期中,藉不同的恩赐和机会服事神。他们对今日教会事工的推展,有许多可供效法学习之处。

2. 尼希米领导管理的榜样:参考孙德生(Oswald Sanders)在《属灵领袖》(Spiritual Leadership)一书第廿二章的描述,尼希米身为领袖,有不少值得今日事奉者效法的榜样:

* 他的品格:

a. 不断祷告:他是个祷告的人,随时随地向神求告、仰望、亲近(尼一4-6,二4,四4-9,五19,六9-14,十三142229)。

b. 关心同胞:了解归国同胞情况,为同胞哭泣禁食哀求(一4-6),为同胞求好处(二10)。

c. 不敢自义:“我和我父家都有罪了”(一6);他愿分担以色列人的罪。他与同胞认同,不自以为义。

d. 勇敢无惧:不逃跑,不愿避到圣殿保全性命(六11)。

e. 深思远虑:确定工作目标及日期,求王赐下通行及木料的诏书,方便日后的行程及建造(二6-9)。

f. 谋定后动:到达耶路撒冷后,住了三天,观察局势后才动手,不随便宣扬(二11-16)。对官长的恶行,“心里筹划”后才斥责(五7)。

g. 清楚决定:到了应该向王秉告及动工建造的时候,敢做决定,果断而不拖延(二5-617)。

h. 了解疾苦:他了解民众的问题,立即设法解决(四10-12,五1-5)。

i. 不循情面:他敢斥责贵胄和官长,行事严格公正(五7-11)。

j. 兼顾现实:面对敌人的攻击和扰乱,他一面祷告,一面“派人看守、昼夜防备”(四9)。他知道如何仰望神,也知道人当尽的本分。

k. 以身作则:他不自恃身份,愿和修造城墙的百姓、弟兄、仆人、护兵一样,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不脱衣服,佩带兵器(四21-23)。

l. 不求报酬:不受俸禄,不索粮食和酒,不置田产(五14-16)。

* 他的方法:

a. 激发信心:鼓励百姓认识神的施恩和权能(二1820,四1420)。

b. 分工合作:他调查形势,估计可用的人员和专长后,分派各组人员清楚的职责,各组分工而合作,并指派忠信的管理者(二11-16,三1-32,七2)。

c. 劳逸结合:百姓工作疲乏、又受阻碍、丧失勇气时,尼希米武装百姓,重新编组。他让百姓半数工作,半数防卫和休息(四10-16)。

d. 对付外患:面对敌人的侮辱、讽刺、渗透、恐吓、骚扰,他勇敢应付,心志坚定,并采取一切必要的预防措施(四16)。最重要的,他对神坚信不移(四20)。

e. 处理内乱:百姓因被富家欺压而埋怨时,尼希米听取民怨,公开斥责贵胄,劝令免债(五1-13),双方皆听从。

f. 属灵复兴:他在物质建设之外,更致力真理及心灵建设。他请以斯拉宣读律法,恢复住棚节,禁食认罪,洁净圣殿,十一奉献,守安息日,禁止杂婚(八至十三章)。

  这一切属灵的复兴,使归回的以色列人不仅归回圣城,更归向那圣洁权能的耶和华。

作业(讨论题目):

. 请分析圣经中如何教导信徒在“对君王顺从”与“对神敬畏顺服”中取得平衡?

. 尼希米被神使用的原因是什么?许多现代企业管理的书中,都以尼希米为范例,从尼希米记全书中,可看到他具有哪些属灵领导的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