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神创造万有
一、神的创造 创1:1-2:3
活受罪的人
二、人生苦短 诗 90:1-17
三、苦罪相连 罗1:17-32
四、罪恶根源 创3:1-24
耶稣基督的拯救
五、病者良医 可5:21-34
六、顾念卑微 可5:1-20
七、盲者开眼 约9:1-41
八、罪人朋友 路19:1-10
九、罪债全消 约8:1-11
十、活水泉源 约4:1-30
十—、心灵革命 路5:1-11
十二、赦免多、爱多 路7:36-50
十三、无罪者就义 约18:28-19:16
十四、十架救恩 路23:32-43
十五、基督复活 约20:19-29
耶稣基督的教训
十六、五饼二鱼 约6:1-15,24-42
十七、天国之福 太5:1-12
十八、移民进神国 路13:18-30
十九、论饶恕 太18:21-35
二十、爱仇敌 路6:27-36
廿—、真自由 约 8:21-55
廿二、好人好报 创18:16-19:2
廿三、谁是我邻舍 路10:25-37
廿四、不为明天忧 太6:19-34
廿五、撒种比喻 太13:1-23
领受救恩的人
廿六、你认耶稣是主么? 可8:27-38
廿七、重生才能进神国 约3:1-15
廿八、得救的信心 路17:11-19
廿九、计算代价 可10:17-22
三十、圣洁生活的必需 帖前4:1-8
一、神的创造(创1:1-2:3)
背景:创造论(神创造宇宙万物)是基督徒的世界观。《圣经》第一卷书创世记就开宗明义地将这世界观启示给世人。创世记的作者并没有找科学和哲学去论证神的创造。却是先有了神创造的信念,去叙述神创造的经过。他使人看到神的属性,计划和心愿。我们至今可以说。《圣经》的创造论和今日的科学研究没有矛盾。但却和相信没有神存在的世界观矛盾。
讨论问题:
一、请举出创造论中值得你怀疑的论点。也请举出进化论(物种起源:从非生物到生物,经变异遗传选择。从低级生物进化到高级,种类由小变多)值得你提出的疑点。请分享目前你所知道的科学研究成果有哪些是肯定了和反对了创世记第一章所说的内容。
二、创世记记录了六日的创造,有第一到第六日的先后次序。若将次序修改颠倒会产生什么结果?如此次序的创造有什么意义?
三、这段创造的记录出现了哪几句重覆的句子?这要说明些什么?
四、根据这段创造记录,人和其他被造物有哪方面的不同?人按神的形像被造,指的是什么?
五、你认为神创造世界有什么目的?《圣经》如此记录又有何目的?
六、若以这创造论作为人的世界观。它会如何影响人对天地万物,以及人类相处的关系?它会和进化论的世界观在哪方面造成不同的影响?
结论:
创造论启示了宇宙万物的起源是来自神的话(话,具有意愿和能力),又启示了神的创造是有次序、有计划和有目标的——从无形质变为有形质,从宇宙地球的基本定型到地球表面的被造物。从各种生物造成后才造人;还具有意义——所有被造物;‘神看着是好的’,‘好’的就显出它们都有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从创造论中启示的神,并不是一种哲学理念,也不是一种巨大而盲目的能力,却是一位有深奥智慧去运用能力的主宰,而且还显出她是位具道德意识的主宰——他的思想中有好与不好的分别。他会祝福,也就有公义的审判。
创造论既向人启示神的属性,也同时让信神的人意识到自己的宝贵价值和人生使命。
人是被造者。被造者之价值尊贵不在于拥有多少其他被造之物,却是基于是神所造的,是按他的形像而造的——人是有创造设计的智慧和能力,也具有道德的气质品性;还基于人和神能互相沟通——神只向人讲话,并没有向其他造物讲话。此外,人还得着神的祝福,包括了生养众多,管理地上其他的被造物,享用神预备的饮食。
二、人生苦短(诗 90:1-17)
(参考传道书1:12-18;9:7-10;12:13-14)
背景:诗篇九十篇的作者是摩西。摩西是公元前1250年的历史人物,是犹太人心目中的民族英雄,因为他曾带领整个犹太民族脱离埃及人的奴役。他又是向犹太人颁布神的律法的。摩西自小在埃及皇宫里长大和受教育。四十岁逃离埃及到米甸放羊四十年,八十岁才被神呼召起来领导犹太人。有研究者认为这诗歌是摩西领犹太人经过三十多年的旷野漂流生活之后写成的;就是说摩西写歌的时候是超过一百一十岁的老人了。在这歌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有学问、信仰神的世界观;也是一位有丰富人生经验的人,对人生的看法。
讨论问题:
一、你会用以下那一句来形容人的一生?请说明理由。
1.很快乐,时间过得真慢,明天会更好!
2.人生变幻无常,苦乐参半!
3.不如意事常八九。
4.苦不堪言,早死早了!
5.劳苦愁烦,转眼成空,没意思。
二、摩西用什么词句形容人生?他强调人生哪方面的特质?他凭什么如此评价或形容人生?
三、人通常会为些什么而惊惶?你认为造成人类社会惊惶的原因是什么?摩西的看法又如何?
四、摩西说人生无奈。如同一声叹息。原因为何?你认同吗?
五、你认为人生苦短、无奈有什么解决的办法?摩西指的出路是什么?得着智慧的心和解决人生苦短有什么关连?
结论:
人生又苦又短的事买。往往是人面对生命大限之前回头才发觉。人本是有理解人生的能力,但人的心却却常被眼前的事物、工作、欲望、需要、人生理想等等占据。以致看不到这角度的人生事实。丰盛的人生可从认清楚人生苦短的事实开始。摩西歌中给人的提示是:人在神面前谦卑,敬畏他、呼求他、珍惜他给我们今日的日子(包括珍惜神给我们的健康、机会和关系)。当人的心看到神的可畏而回转时,虽然人生苦短,却因人向永恒的神敬拜,心灵得安稳。又因敬畏神的缘故,人所作的工被神记念。并具有永恒的价值。这是苦短人生的积极出路。
三、苦罪相连(罗1:17-32)
背景:这书卷是主耶稣呼召使徒保罗在公元60年代写给罗马教会的信件。保罗写信的目的是要教会清楚明白主耶稣基督的福音对人如何重要,福音如何救人。保罗首先在信的开头,对人性问题作出剖析,使读者理解人生苦短的症结,才论证基督耶稣对人的重要。保罗在这书卷论到的人性问题,经过近两千年教育和科学的发展进步,至今竟然没有丝毫改进。
讨论问题:
—、什么是罪?罪从何来?你认为自己有没有罪?罪和苦难有何关系?
二、要解除家庭、社会中的痛苦和罪恶问题。你有什么好办法?
三、使徒保罗认为人的罪恶根源在哪里?人为了什么原因去拜那些可见的偶像?又如此看待造物主?(19-23节)
四、神如何向人显明他的愤怒?人在神的愤怒之下又有什么体会。(24-32节)
五、请比较今日的社会和公元60年的社会,人的道德品格有哪些不同?
六、保罗怎样为苦罪的人生处方?这些方法又如何能改变人的心?
结论:
社会上的贪污腐化、不公平、剥削、欺诈、战争、饥荒、瘟疫、污染,家庭中的争吵、不和、淫乱、暴力、离婚子女失去父母共同照顾,都带来了人心灵的痛苦。家庭和社会的问题,若只改良法制,增加警察人手、监狱设施;改善经济,促进教育。都不能解决,不能彻底根治人心中之苦,因为人心中之苦乃源于人心灵有了问题。要对付社会和家庭的问题,不能只对付人心以外的环境和形势,更要针对人灵魂深处的问题作出处理。人心最大的问题是常以各种被造之物代替了神作为敬拜的对象。最常以自己为神(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自我中心)。人心里以什么为神,以谁为神。就直接影响到人的价值观、世界观。再进一步影响到我们与他人的关系和待人的态度。因为人心里信什么。就会表达在外在的行动。那些行动也就是造成人痛苦的原因。
人心除非愿意降服在造物主那里。以神为神、与创造主和好,那苦罪的根源方能治疗。耶稣基督正是为解人心苦困而来。为使人与神和好而来。至于她如何能解人心苦困,将会在以下的查经系列里再研究。
四、罪恶根源(创3:1-24)
背景:从第三章4节开始到第三章末。作者摩西用最简单的文体去记载一件影响全人类的大事。在简易的文笔背后,蕴含着耐人寻味的真理。第三章的内容向人交待了人类如何从蒙福的乐园生活陷入受咒诅的苦境。这段经文是否历史事实?为什么不是?它也会是作者用以描述人类在历史的发展过程里所起的心灵变化。
讨论问题:
—、经文里,蛇说了什么话引诱女人?它的话可要达到什么目的?(l节)
二、女人怎样回应蛇?女人的回答和神吩咐人的话有什么差异?这些差异反应出什么心态和想法?(2-3节)
三、蛇再向女人说的话为什么能起了诱导作用?是什么促成女人吃禁果?(4节)
四、女人为什么要给丈夫吃?丈夫又为什么吃了?你认为丈夫该负什么责任?
五、他们眼睛明亮(“如神”一样)之后,对自己、对人、对神有什么不同的理解?
六、人犯罪(违背了神的命令)以后,神的反应是什么?
结论:
神造的人是有自由意志、可作抉择的。人自己必须负起抉择的责任。人既有自由意志去抉择,就有了叛逆神的可能,也就是犯罪的可能。蛇的作为故然是恶(用似是而非的问题模糊人心,丑化神慈爱的禁令,误导为严厉小器、强化人的自我膨胀意识),但是人不儆醒,容让蛇的话影响和支配自己,罪就藉此机会进入,败坏人心。影响神创造的世界。从此之后,人所看的世界改变了。美好的看成是丑陋的,不能接纳自己。也不能接纳配偶(别人)。不敢和神面谈,也不想去见她。
人落在如此的光景不能自拔,但创造我们的神。没有置我们于不顾。虽然把人赶出伊甸园,但还是为人杀生流血;给人穿上皮子的衣服。
五、病者良医(可5:21-34)
背景:血漏病是犹太人视为不洁净的疾病之一。患此病被认为是犯罪的结果参阅利未记15:25至31节)。犹太人认为这病是会传染的。不但病者用过、坐过的东西不洁净,连摸过的也都不洁净。又因为这病是犯罪、得罪神的结果。他们不但不会同情病者,还会厌弃病者接近。
讨论问题:
—、这患了十二年血漏的女人找耶稣医治的时候会有什么样的心情?(25-26节)
二、她为什么要摸耶稣的衣裳?为什么要从后头来;杂在众人中间摸耶稣?(27节)
三、耶稣既在赶路救人的途中(21-24节)。何以要停下来问“谁摸我的衣裳?”目的何在?
四、那女人怎样回应?她为什么会有如此反应?换了你又会如何回应?
五、耶稣最后对那女人说的话。对她有什么特别的意义?
结论:
耶稣不单医治人肉体的疾病,更医治人心灵中的绝望、不安宁、自卑羞耻。怀疑自己价值的都能够因耶稣而得医治。成为有盼望、有信心、有勇气、对自己存在价值肯定的健康人。
耶稣医治人的心灵,并不计较人是多么的不洁净,对他的认识是多么地肤浅无知。他珍惜那些到地面前。凭着信心寻求他的人。
耶稣治人心灵的方法是藉着人寻求他的心志和信心,使人认识医治疾病、解决困难的,就是基督。当人认识他是谁之后,敬拜他,信靠他,人的心灵痛苦就得解决。
六、顾念卑微(可5:1-20)
(参考路加福音8:26-39)
背景:格拉森的位置可参考附图,那里是不属于犹太人的。从养猪的牧农方式看;显明不是犹太人聚居的地方。而低加波利一带,极可能是希腊人和非犹太人聚居之处。那些非犹太族裔在犹太人眼中,是不洁净的,是不能承受神的应许和祝福的。耶稣的医治和拯救工作大多数在约旦河西的以色列境内进行,只有极少例子是他到外邦人聚居的地方拯救人。耶稣渡加利利海似是冲着这被鬼附的外邦人来的。耶稣作完这工就回到加利利西边去了。
讨论问题:
一、那位住在坟墓里的格拉森人与常人有何不同?(3-6节)那格拉森人看见耶稣的反应和常人的有何不同?这种异常的表现说明了什么?
二、他向耶稣求什么?他为什么要向耶稣如此求?
三、为什么耶稣要问“那人”的名字?
四、为什么耶稣容许‘群’的请求,进入猪群那里,造成那么大的经济损失?
五、来看结果的众人有什么反应?什么原因促使众人央求耶稣离开?什么原因促使那痊愈的人要踉着耶稣?
六、为什么耶稣不容许那康复了的人的请求。跟着耶稣?
结论:
对于耶稣基督的身份和能力,灵界的东西是认识和惧怕的。他的权能可管辖可见的大自然世界和不可见的灵界。虽然灵界污秽的东西力量强大。但面对耶稣时就失去了能力,只能顺从耶稣的吩咐。耶稣基督作在人身上的工作是让人恢复健康、心灵自由。然而,撒旦污灵是要使人心灵受辖制,伤害自己,破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耶稣治人疾病。赶走污灵,并不在于那受益的人在人的眼中地位多崇高,对社会多有贡献,或多有成就,而是出于他的怜悯。在神眼中;一个人的生命完全健康,远胜过二千头猪的物质价值,甚至贵重到他将自己的独生子赐下,让罪人打死,以生命救生命。
七、盲者开眼(约9:1-41)
背景:旧约以赛亚书预言(耶稣基督之前六百多年的一卷先知)将来的那位神的仆人有神的灵。是真理,能开瞎子的眼(赛42:7)。这经卷是犹太人熟悉的,特别是那些研究和教导旧约《圣经》的文士和法利赛人。他们都以《圣经》所说的为权威。
讨论问题:
—、门徒怎样看天生的瞎子,对他们的残缺有什么想法?天生的瞎子会怎样想自己的缺陷?瞎眼的人会怎样生活,会有什么心情?
二、耶稣怎样医好瞎子?他向瞎子说什么话,做了些什么,吩咐了些什么?假如你是那瞎子,你会怎样想,怎样回应?
三、你要是看见生来瞎眼的人可以重见光明。你会问什么问题?你会对行这神迹的人下什么结论?众人,包括法利赛人,看见生来瞎眼的人能看见,问了什么问题?对耶稣下了什么结论?是什么前设或道理导至他们如此下结论?
四、从前眼瞎的人和他父母怎样理解耶稣?从前眼瞎的人对耶稣的身份先后有什么不同理解?是什么导至他理解这个变化?
五、耶稣如何显明自己是世上的光?他的存在对人有什么意义?
结论:
耶稣藉着医好瞎子显明了他是以赛亚书所预言的那位神的仆人。他的话如光,使留心听的人发现意义。听到指示,使信靠遵行的人体现医治的力量,他还引导人找到他自己。这光对那些渴望逃出黑暗罪恶的人来说,犹如夜茫茫大海里的明亮灯塔,但对喜爱黑暗的人却是使人厌烦的控诉、干扰。只要人的心里不存偏见,不先下了判决说没有神和没有救世主。而是当听到神的话语时产生一点点信心,人都有机会去体现如瞎子开眼那样的心灵经历。
八、罪人朋友(路19:1-10)
背景:撒该在耶利哥城当税吏长。税吏长这职位,在犹太人心目中。因为是替罗马政权效力,向自己的同胞征税,还藉征税肥己,所以他们看做这种工作的人如当妓女一样的低下。看这样的人为罪人。耶利哥城是个农产丰富,又是交通枢纽的城市。按理说撒该的收入应该相当丰裕,衣食无缺,可是他还想看看耶稣。
讨论问题:
—、根据《圣经》的描写和你的想像,撒该会是个什么样的人?
二、为什么他想看耶稣?为什么他要跑到前头,又爬到桑树上?
三、主耶稣叫他的名字,给他吩咐和保证,撒该有什么反应?为什么?
四、众人怎样理解主耶稣的言行?他们的话显示他们的心思怎样?
五、撒该有什么重要的决定?为什么他会如此决定?
六、耶稣最后那句话说给谁听?这句话要说明些什么?
结论:
撒该的改变不是因为别人的指责,乃是因为他亲身体会到神的爱,被耶稣基督接纳。当他心灵得着神的爱后,那向钱看的欲望就拿不住他了。他明显的转变是毫无掩饰地承认自己的罪过(他对神、对人都没有隔膜了),并且有动力去补偿别人。
撒该原不知道进神国的门径,但当他心里想得着耶稣时,耶稣就进住他家,也入了他的心;撒该因此得进神国。
主耶稣来的目的是寻找拯救找不到神国门径的人。至今仍在寻找拯救,人能否得着,很在于我们是否如撒该的“跑在前面;爬上桑树”。不怕别人怎么看,只为要找着耶稣。
九、罪债全消(约8:1-11)
背景:在当时的社会,行淫的犹太妇女和男人是要被人用石头打死的(申22:22)。这是犹太人的律法。带那女人到耶稣面前的法利赛人和文土,是当时的宗教领袖,是知识份子、法利赛人、是律法的注释者。文上则是《圣经》的抄写者。他们带那女人见耶稣,对付的目标是耶稣。
讨论问题:
—、文士和法利赛人要把淫妇带到会堂,到耶稣面前。他们用意何在?(l-5节)
二、他们所发的问题如何达到试探的目的?(6节)
三、耶稣如何应付他们的试探?(7-8节)
四、众人听了看了耶稣的回应之后。有什么反应?为什么他们要离去?换了是你,会离去吗?(9节)
五、耶稣怎样“处置”那女人?他给女人的问题有什么意义?“妇人。那些人在哪里呢?没有人定你的罪么?”耶稣何必多此一举的发问。这问题对那女人有何重要意义?(10节)
六、耶稣对那女人说“我也不定你的罪。去吧,从此不要再犯罪了。”这句话显示耶稣怎样处理罪人?他和文士、法利赛人有什么不一样的处理心态和方法?(11节)
结论:
人心灵诸般痛苦之中,“被定罪”是其中一种。人活在被定罪的痛苦里,是强烈的罪疚感。不好意思见人,不安全等等心理状态。这种良心的罪疚感也往往会促使人捉别人的错误,控诉别人的不是。以安慰自己。人的良心被定罪。并不光是听到外面有人控诉,人的良心也会控诉自己。就像人做了得罪神(伤天害理)的事,多半都会良心不安。人在被定罪的痛苦里,不是更放纵、堕落去反抗;就是把自己的内心世界重门深锁,常为自己内心黑暗自辩。也常指控别人内心的黑暗。
基督和人对话,如光辉照透人内心的黑暗。基督使人知黑暗并非要人受定罪之苦。乃要人从黑暗中回转。归向基督。他释放那位“被定罪”妇人的心灵,使她得回活下去的勇气和心灵得赦免的轻省。他今天仍然在行这奇妙的医治。在那些自觉绝路却愿意向地寻求怜恤的人心中施行救治。
十、活水泉源(约4:1-30)
背景:犹太人和撒马利亚民族之间有极深的民族矛盾。撒马利亚人仇视犹太人。因犹太人以他们为不洁净的民族,又拆毁过他们在基利心山的圣殿。
那井边打水的人,是撒马利亚人,又是女性。她相当聪明、有常识。既知道撒马利亚人和犹太人争执的原因,又知道雅各井的历史渊源,只是行动有点特殊:正午打水(太阳正烈,没有其他妇女打水的时候才去打水)。耶稣是犹太人,有些犹太人宁愿绕路也不愿进撒马利亚人的地方。也不会吃用经过撒马利亚人器具装载的食物。有些严谨的犹太人老师还不愿当众与妇女谈话。耶稣的行动就显出特殊。
讨论问题:
—、心灵空虚是什么感觉?心灵空虚的人会有什么表现?什么才能满足人心灵的空虚?
二、耶稣说的“活水’有什么特色?喝了那活水会如何?永远不渴的人会有什么体会、表现?
三、为什么耶稣叫那妇人‘叫丈夫也到这里来”?(16-18节)耶稣这话和赐活水的话题有些什么关连?耶稣的话要达到什么目的?耶稣为什么不放过她有六个男人的私隐?
四、耶稣说真正拜父神的内涵,和妇人拜神的观念有什么不一样?按耶稣的说法,拜父必须要什么条件怎样才算是“心灵诚实”的拜父? (2-24节)
五、如何能得基督耶稣所赐的活水?
结论:
人心中的渴,靠外在的东西,是永远不能止的。物质生活丰富不止渴。爱情、情欲、烟、酒、赌,也不止渴。实验室拼命干,工作成就,也不行。心中的渴唯有基督耶稣才能止住。当人心中以他为敬拜的主时,就可摆脱各种止不住的罪欲,更会在生命中显出基督的美差。
基督耶稣在寻找人,要赐人活水。他会用各种的方法,使人认识自己生命的实况。又引导人逐步发现他,认识他。敬拜他。他自己就是人的活水。
人领受她的活水。不在于人的种族、性别、学问和人格操守,也不在于表面的敬拜活动,乃在人诚诚意地信靠基督耶稣为救主,以心灵诚实敬拜他。
十—、心灵革命(路5:1-11)
背景:西门又名彼得,专业打鱼。在经文所提的事件发生之前,彼得已经被耶稣呼召跟从(参约1:35-42,太4:18;可1:16),也曾看过耶稣医好他岳母和其他病人,赶鬼,传天国福音的工作(参路加福音4:14-44)。然而,彼得对耶稣的认识仍然很肤浅,跟随耶稣的心志似乎并不是毫无保留的。但经文所说的这事件发生之后。彼得就撇下他的专业和产业,跟从耶稣生活和工作。三年后。彼得成了一位有大能力的布道家。他的讲道第一次就有三千人悔改决志回信耶稣(徒2:41),另一次则是五千人(徒3:4)神使用他在犹太人当中作使徒,领同胞归向基督。
讨论问题:
—、这事件发生的时间会是在什么时份?有那些人在场?分别在做什么?彼得在做什么?耶稣曾经呼召过彼得作门徒的,彼得还在打鱼,显示了彼得怎样理解耶稣的呼召,和跟随耶稣的意义?(l-3节)
二、耶稣吩咐彼得说“开到水深之处,下网打鱼”,彼得如何回应?何以如此回应?(4-5节)
三、彼得听命的结果如何?结果有什么特别?彼得和在场的人的反应有何异同?彼得的反应说明些什么?换作是你,会有什么反应?为什么?(6-7节)
四、为什么彼得对耶稣的称呼改变了?为什么又要耶稣离开他?他为什么说自己是个罪人?(8-9节)
五、耶稣如何回应彼得?耶稣的话对彼得产生了什么影响?(10-11节)耶稣说的一句话;怎能叫彼得可以撇下所有跟从他?
结论:
与主耶稣交往的人都不会只是得些精神安慰。他的内心都会起革命,一步步地革除旧的人生观、价值观,换上新的,他会逐步看透什么是真实永恒,什么是虚幻短暂,也会有信心勇气力真实永恒而奋斗终生。
主耶稣使彼得的内心起革命,是他主动与彼得接近,让彼得经验到他的话是信实的;他的智慧和能力是超越的。当彼得在半信半疑的时候愿意顺着耶稣的话去行,所看到的成果,使彼得猛然醒悟到神的同在,而且就在眼前,也使他明悟自己本相的污秽,以致他打从心里谦卑降服下来。又当彼得谦卑俯伏在神面前,神就用得着地去成就有永恒价值的工作。
今日,主耶稣仍在寻找她的门徒。他常接近我们,用各种方法,(往往是我们觉得很有把握的事一下变得无把握),使我们看到自己的有限,无能和自身的罪性。当我们谦卑认他是主;我们生命定然起革命性的变化。有些人更会听到主的呼召差遣,作得人归主的工作。
十二、赦免多、爱多(路7:36-50)
背景:当时当地的礼节是,请客吃饭,主人迎接客人要亲嘴。洗客人的脚,还以膏油烧客人的人。以当时当地的人对法利赛人和罪人的理解:法利赛人代表了强烈捍卫律法传统的一群,是好人好事的代表。罪人则是违背律法的,连和他们坐在一起都觉得要受到污染的。一般认为男的当税吏。女的犯奸淫或当妓女都是罪人中的表表。
讨论问题:
—、从经文的描述。你能想像那是个怎样的女人?她在耶稣背后有什么动作?她为什么哭?她的动作显明了她有何心思?
二、法利赛人西门怎样理解耶稣?怎样看那女人?怎样理解他自己?
三、耶稣的比喻重点是什么?意何所指?比喻是要说给谁听?
四、耶稣眼看着那女人却向西门说话。有什么含意,目的何在?
五、到底是爱多才赦免多,还是赦免多才爱多? 43节和47节似乎表面上有矛盾,这如何理解?
六、那女人会怎样理解耶稣说的“你的信救了你”这句话?你认为她怎样理解自己被救。哪方面得救了?
七、你认为她的信包涵了什么?她如何表达她的信?
结论:
人体会不到神的赦免,往往是因为自以为义。又没有省察自己内心的黑暗。当然也就不会想到要迫切寻求神的赦免。只有当人认识到自己的可怜无助,对罪恶的内心无能力力。才会想到神的拯救。也就当人在渴慕神的拯救、赦免时,才会爱慕耶稣,又体会他的赦免。耶稣基督拥有赦罪的权柄。能解开人心灵的痛苦。他等著罪人对他的回应。你有这信心吗?
十三、无罪者就义(约18:28-19:16)
(参考马太福音27章)
背景:祭司长和犹太长老控告耶稣,以背叛罗马帝国领袖该撤,自称为王的罪名逼令彼拉多(罗马政府派驻巴勒斯坦的巡抚,拥有生杀大权)判处耶稣钉十架的酷刑。他们宁愿彼拉多将杀人作乱的巴拉巴放还,也不要救人治病起鬼的耶稣。
耶稣被判罪和处死的日子正是犹太人过逾越节的节期。这节日是记念他们的祖先在一千多年前因信从神的话,杀了羊羔,把羊羔的血徐在门框上,神的忿怒审判就越过犹太人的家庭。只临到不信的埃及人那里。
讨论问题:
—、犹太祭司长和长老控告耶稣什么罪名?他们拿什么证据支持他们的控诉?
二、为什么犹太人宁愿释放杀人作乱的巴拉巴,也要把好人好事的耶稣钉十架?为什么他们不能容忍耶稣自称是神的儿子?(不理会耶稣又有何不可?)又为什么非要以最残酷的刑罚处死耶稣不可?
三、耶稣回应彼拉多的审问,他描述他的王权、国度与世上的王权国度有什么不同?
四、彼拉多对耶稣的认识。先后有什么不同?他理解耶稣的身份到什么程度?
五、既然彼拉多三次宣布“我查不出他有什么罪来”,也想过要释放耶稣(19:12)为什么他最后还是判耶稣钉十字架?(19:12-16)他以什么为他审案和处事待人的准则?
六、请你当审判长。彼拉多、犹太祭司长和耶稣都在你面前,你认为谁有真理,谁有罪?你会如何裁决这案子?你凭什么准则去裁决?
结论:
虚假只有在真理存在的情况下才会显明,如同污秽只有在光明之下才会暴露。耶稣启示他是真理。他的存在证实世界上有真理。他以他的品格、言行、智慧和能力显明真理的实在。也催逼着人在他的自称面前作一选择。那些选作反对他的人。显出了他们的偏见、嫉妒、嗜杀、非理性地颠倒公义罪恶。其中有些人虽然在理性上分辨是非。像彼拉多那样,但却没有以心灵回应那向他们招手的真理。所以,他们虽看见真理。最后也失诸交臂。然而,对属真理的人。他们会选择听从他,从此进入一个国度,那里有真理、有自由。是世界的人不能完全理解明白的。
十四、十架救恩(路23:32-43)
(重点研究32-43节)
背景:耶稣被钉十架的罪名是“诱惑国民,禁止纳税给该撒。并说自己是基督,是王”(2,5节)。控告耶稣的人是犹太长老、祭司长和文士。他们要求罗马驻巴勒斯坦的总督彼拉多置耶稣于死地(18节) 。根据彼拉多的审问,以及希律在巴勒斯坦地的分封王)的调查,都查不出耶稣有什么罪(4节),更没有犯该死的罪(15,22节),但由于群众坚持要钉耶稣十字架。彼拉多顺应犹太群众的要求,将耶稣钉死。犹太的领袖要除灭耶稣,动机出于恨(约7:7)。恨他指出他们所行的是恶的,恨他夺去人对他们的尊崇荣誉(约 7:18),也出于嫉妒(太27:18,可15:9)。十字架是残酷刑具,只用于非罗马公民,而且是要犯了极严重的罪行,像颠覆国家的暴乱杀人罪,才处以此刑。
讨论问题:
—、耶稣被钉的时候说的话,显示他和常人有什么分别?一般人在这种被屈受苦的情况下会有什么反应?(33节)
二、这些在十字架下的人对耶稣有什么共同的行为?他们对耶稣、对犹太人的王、对自己所作的有什么相同的理念?(33-38节)
三、十字架上讥笑耶稣的那位犯人是如何理解耶稣,怎样理解自己和自己所作的?(39节)
四、为什么犯人会应声责备讥讽耶稣的那位犯人?这位犯人对神、对耶稣、对自己所行的理解,和讥讽耶稣的那位有什么不同?
五、他(即那位知罪的犯人)向耶稣求什么?他为什么会向耶稣如此求?(42节)
六、知罪的犯人凭什么可以得到耶稣应允要和他同在乐园里?他得耶稣应许前做了些什么?神为何不救另外的那一个犯人?
结论:
好人好事的耶稣不是因为犯了什么罪(彼拉多三次宣告他查不出主耶稣有什么罪),乃是因为世人心中的罪——不信他是神的儿子,不要他的拯救,才把他送上十字架。然而,耶稣却甘心承受这世人愚蒙所犯的罪恶。他曾经向门徒讲论天国子民生命的道理,其中讲到爱你的仇敌,“为逼迫你的人祷告”,又说“要完全,像你们天父完全一样”,他说的和行的都一致,他所行的正显出他是神的儿子。(参赛53:12)
人得神儿子的拯救不在乎人做了多少功德好事。那位得耶稣应许的犯人,连想做好事补过的机会都没有。他有的只是追求公义的心不死,有的只是明悟到自己罪有应得。在他明悟自己的生命素质后,就觉察到十架旁边的耶稣是神的儿子,转而把握机会向耶稣呼求,就这样,他白白得到基督在十字架上成就的救恩。你明悟你自己有的是什么生命素质吗?你明悟耶稣是谁吗?何不把握现在的机会向他呼求!
十五、基督复活(约20:19-29)
(参考路加福音24:1-49)
背景:耶稣基督仍未被钉十架之前,对门徒两次预言他将要复活;然而,门徒完全不懂他说的意思(路加18:33,34;9:22)。而旧约《圣经》也有多处经文暗示基督复活的事,例如:出埃及记3章6节说:“我是亚伯拉罕的神。以撒的神,雅各的神”;诗篇16篇10-12节说:“因你必不将我的灵魂撇在阴间,也不叫你的圣者见朽坏。”门徒要看到复活的耶稣显给他们看之后才明白(使徒行传 2:31-32)
讨论问题:
—、经文里记录了哪些人看见了复活的基督?他们看见之后有什么不同反应?
二、耶稣复活后显现给门徒看,他的身体有何特征,说明些什么?
三、耶稣向门徒说什么话来平息他们的疑虑。耶稣三次问门徒说愿你们平安,对门徒有什么意义?
四、耶稣如何解除多马的疑虑?多马的信心和我们的有什么不同?
五、“没看见而信的就有福了。”是如何有福?迷信和没看见而信有什么不同?
六、耶稣的复活对门徒有什么意义?
结论:
耶稣复活并非精神不死,也非灵魂不散。乃是一种超越我们现存的物质时空的存在模式。耶稣复活有众多门徒作见证人。他们本和我们一样,先是难以相信,但因为看见复活的基督。就使他们余生不惜冒死传讲基督复活。(门徒大多都在英年为传道而殉难,只有使徒约翰为信仰被囚终老。)耶稣的复活证明了他真是旧约《圣经》预言的救主和生命的主。
他掌握生命主权,也真拥有赦罪权柄(唯有神才能使人的罪得赦免,也说明耶稣基督是神)。
今日虽然没有人再看过耶稣肉身复活的形体(就算看见也可能像门徒一样迷糊认不出来),但因听福音而信的,都共同体验耶稣应许所赐的生命,以及罪得赦免的平安。你愿意接受“没看见就信”的挑战吗?
十六、五饼二鱼(约6:1-15,24-42)
(参考马太福音14:13-21,马可福音7:37-44,路加福音9:10-17)
背景:耶稣在加利利的迦拿行了两次神迹,一次是水变酒,另一次是使大臣的儿子热病退去。看到神迹的门徒都信他是神的儿子。他到了耶路撒冷行另外一个医好三十八年瘸子的神迹,但招来逼迫。于是他又回到加利利。有许多人跟随他。有些人想疾病得治,有些是想听道理。当时行五饼二鱼神迹是在野地,又是日头快要平西(路加9:11-12)。而犹太人认为有吃有喝是一种福份(传道书8:15)。当时在场的人数必定超过五千人,因马太福音里说是五千个男人,那应该还有女人和小孩。
讨论问题:
一、耶稣试验腓力(十二门徒之一),问他“我们从哪里买饼叫这些人吃呢?”有什么目的?门徒的回答显示出他们信靠耶稣的程度如何?若你是门徒会如何回应耶稣的话?
二、耶稣如何行了这五饼二鱼的神迹?用了什么材料?使用哪些人完成?
三、耶稣行这神迹有什么目的?耶稣为什么行了神迹之后又要避开他们?(35节)
四、从众人对耶稣的回应里看,他们如何理解耶稣行神迹的意义?(14-15节)
五、众人如何理解永生之粮和取得此粮的方法?耶稣又提供了什么方法?(27-29节)
六、众人为什么不能理解耶稣行神迹的目的?经文里能让人看到什么原因?(30-42节)你能理解么?
结论:
耶稣是生命的粮,他不仅供应人肉体的需要。更供应人心灵的必需。他劝人不要将焦点放于必坏的食物,而要放在他身上。他保证到他那里的必定不饿,也必不被丢弃。信他的永远不渴。
耶稣行这五饼二鱼的神迹起了一个指引的作用。对心灵渴慕神,有神的爱在心里的人,会看到耶稣就是神所差来的而信从他。对看热闹的,强迫他满足个人欲望的人,他就隐藏不见。
十七、天国之福(太5:1-12)
背景:从第五到第七章,是耶稣对门徒的教导。因为教导地点是在山上,故有人称之为“山上宝训”。有些人认为这是基督教的道德教条,和其他宗教的教条相仿。然而。细察这三章经文,主耶稣在犹太教生活道德的论题上,表达了一种超于人间道德律例的价值观。他是在讲述一种天国子民应有的品质,而不是在颁布道德规律。山上宝训的开始就论“福”;他所讲的“福”和世上所理解的,截然不同。
讨论问题:
—、请每位提供一句大家常用、爱用的恭贺成语或新年挥春。请归纳那些恭贺语的内容。请分享,得享那些恭贺语的福气的人,该有什么资格?那些福气跟人的品格性情有什么关连?
二、群众为什么想追随耶稣?(4:25,8:1,约翰福音6:15,26)耶稣为什么不向群众,而只向门徒讲解天国之福的道理?
三、耶稣说的“福”和世人普遍追求的“福气”有什么不同?“天国是他们的”和“必承受地土”是什么意思?
四、要是有什么性情品格才可以得到耶稣所说的“福”?什么是“虚心”;“哀恸”;“温柔”,“饥渴慕义”,“怜恤”,“清心”,“使人和睦”,“为义受逼迫”?
五、如何能培养出这些性情品格?
六、你喜欢耶稣说的那些福和那些性情吗?请讲讲你喜欢或不喜欢的理由。
结论:
在物质主义、情欲高涨、道德没有绝对界线的世界大洪流里,主耶稣向那些属于他的人,肯定了那些性情气质是属于他的,又保证那些属于他的人,必会得到“福”。基督耶稣保证给人的福,和世人所求的,属于两种不同的范畴。前者是心灵世界的,非物质的。那些尝过这福的人,宁愿抛弃一切,甚至生命也要保住的。后者的福是物质的,是肉体感官的,也是短暂的,拥有之后,不会长久满足,也更满足不了心灵的需要。
只有那些知道自己对神有亏欠,为自己的罪哀恸、渴慕得到神的赦免、渴慕生活过得圣洁、怜恤疾患、软弱、别人过失,甚至害过自己的人,待人动机清洁单纯,还为了坚守真理,不屈不挠。他们都是身在天国之福里的人。
感谢主,我们有以上的气质性情,因为神把我们拯救了。要是我们从心里就反驳耶稣说的那些气质性情,这就说明了我们今日所站的位置仍是和耶稣的国度对立的,还在黑暗罪恶的权势底下,仍未领受体会基督的拯救之福。
十八、移民进神国(路13:18-30)
(参考路加福音 11:20节,17:21节)
背景:很多犹太人向往神的国,然而,他们所向往的神国和耶稣所讲的国度性质不一样。犹太人向往的是一个眼可见的国度:有土地,有人民,有国界,有政权组织。主耶稣所讲的国度属于另一种领域,是肉眼看不到的,但却是具有大能力的。他向人启示这国度,是以一个被鬼附了十八年的女人得着释放为例子。
讨论问题:
—、耶稣以芥菜种和面酵去比喻神的国。芥菜和面酵有什么共同的特色?要比喻出神的国那些独特的性质?(18-21节)
二、在神的国里和在神国里坐席的人会有什么体会和经历?今日在座当中谁有在神园里坐席的经历,请分享之。(28-29节)
三、有许多人想进神的国却进不去,原因何在?从耶稣引用的比喻,那些被拒在神国门外的,提出了什么申辩的理由?从那些理由可看到人为什么进不去神的国?(25-27节)
四、进了神国的是哪些人?这些人有什么体会和经历?人要有什么特殊条件才能移民到神的国?(22-24节;参考希伯来书 11:1,2,12,17-23;32-34)
五、耶稣说要努力进窄门,我们该努力些什么?(22-24节)
结论:
只有那些体验过从撒旦罪恶权势下逃脱出来,回复心灵自由的人,才能讲出在神国里的个中滋味。那些人在神国里坐席的, 是能人之所不能, 从里头所散发的生命力,能胜过凶恶势力,击退撒旦的攻击。他们能爱基督所爱的,能行基督所行的。
进神的国也是神的国进到我们里。这不是肉眼可见的国度,却是一种生命力量。人在这领域里,生命起了变化。这生命力量原不是自身所拥有的,乃是外来的,是我们进了那国度,也是那国度进入我们之后才起的变化。进那国度里是要人和那国度的主有生命的交流。耶稣就是那国度的主,信靠他的,他就进入人的心中,人也进到他那里,他就和我们建立起生命的联系。
神的国进到我们里面一点也不廉价。那些对神的国漠不关心,抱着可有可无心态的人,不会进到神的国里。唯有那些主动,积极寻求,不到黄河心不死的那些慕道者,神要向他们祝福施恩,让他们在神的国里坐席,让他们体验到自己如何从罪恶的权势下释放出来,进入光明国度。
十九、论饶恕(太18:21-35)
(读经从18:15至35节)
背景:按当时的风俗,一个人当饶恕他的弟兄三次。有人就是引述旧约阿摩司书中说的“三番四次犯罪”而推论出神的饶恕只是三次为止,到了第四次就不能饶恕。当时,门徒彼得可能是听到耶稣教导对待得罪自己的弟兄的做法,就联想到饶恕。他问耶稣“饶恕到七次可以么”,可能是期望耶稣给他赞赏肯定,因为提出“七次的饶恕”远比“恕不过三”还要宽大进步。
讨论问题:
—、请分享你最不能饶恕的是谁?为什么难以饶他?对那些难以饶恕的人你会怎样待他?
二、彼得对饶恕的看法和耶稣说的有何程度上的不同?
三、耶稣的比喻中说的王、仆人和同伴如何彼此相待?
四、不饶恕那得罪自己的人对自己有何影响?对那个不被饶恕的人又有何影响?
五、怎样才算从心里饶恕?如何能做到?
六、这比喻里,神饶恕人有没有条件的?
结论:
人生苦事之一,就是心中有恨。想除掉心中恨是困难的事。人若能饶恕弟兄,先得到的是自己心灵的释放。然而;人怎能饶恕弟兄,完全饶恕呢,除非是看到自己在神面前同样是罪人,除非愿意迫切在神面前求他的饶恕。若能体会到基督的饶恕,也就有可能饶恕别人对自己过犯的伤害。
基督的饶恕远比世人的饶恕来得完全。向他呼求宽容的都得着饶恕,无论所犯、所欠的有多么的大,多么的严重。他都已为人付了赎罪的工价。
二十、爱仇敌(路6:27-36)
(参马太5:43-48)
背景:当代的犹太人面对不同的外族仇敌。先后有巴比伦、波斯、希腊、罗马和其他住在巴勒斯坦地里的族裔。除了外族人欺负他们,作他们仇敌之外,他们也以不同见解的人作他们的仇敌。所以,当耶稣称自己是与神同在,他们就不能容忍。耶稣拣选的使徒保罗传基督复活,他们就非杀保罗不可。在当时的社会规范里,宗教领袖认为待仇敌是要“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爱你的邻舍,恨你的仇敌”。百姓也以此为大是大非,天经地义的道理。
讨论问题:
—、你最恨哪些人?为什么那么恨他?
你被人伤害之后会有什么反应?会想些什么或做些什么?
你会如何对待你的仇敌?
二、耶稣要听他道的人如何待恶人、待仇敌?
三、为什么耶稣要听他道的人如此待人?目的何在?
四、耶稣所教导的会否鼓励坏人做更多恶事?
五、如何可以实践耶稣的教训?
结论:
犹太人对付仇敌的做法是以牙还牙、以眼还眼;也许他们以为可以此克制仇敌。然而,历史说明,当他们以暴易暴的时候,民族受伤害的情况一点没有改善。在公元70年,他们反抗罗马政府的结果是连圣殿的根基都被拆毁。他们还要带着恨意和敌意到处颠沛流离。
耶稣的教训是解救人类心灵痛苦,免受外在和内心仇敌的奴役。人最大的仇敌不是来自外在,乃来自内心。当人谦卑的时候,恶人的无理攻击都较难令人产生受辱的感觉或是愤怒。当人不再想到自己受伤害,而想到那恶人或仇敌需要怜悯,人就更可以宽恕,更会以恩善待人。最大的得益者会是自己,因为他能体会到什么叫释放、自由和爱。
耶稣拯救人类心灵痛苦的教训良方,是向那些渴慕作天父儿女的人才产生功效。因为他们信靠耶稣基督,请了他在心里作王。他们有了基督的生命,才有超越于自我限制的眼光和器量。
廿—、真自由(约 8:21-55)
(重点研究8:31-36)
背景:犹太人认为自由就是不用作别人的奴仆,从仇敌的压制中得释放。他们渴望的自由是政治上的解放,不再受罗马帝国的管辖。然而,犹太民族除了受外族管辖,没有完全的政治自由之外,他们还受著其他好几样势力的管辖:
1.他们受《圣经》的律法和很多人加上的礼仪条文所管辖。他们的律法条文里有很多关于食物节期的禁忌,例 如:不能吃猪肉、鳝鱼,又要守安息日等。男的还要行割 礼。他们以为遵守那些条文律例就得救,就是义人。
2. 他们受罪的管辖(不单犹太人,全人类也如此)。那些得罪神的思想意念常常使人身不由己地犯罪,那些明知是美善的思想却不能化成行动。
3.他们也受死的势力管辖。很多人怕它,做了它的奴仆,为贪 生怕死而违背神的心意。
讨论问题:
一、什么是自由?
你最向往的是哪方面的自由?最怕失去什么自由?
你认为基督徒没有了什么自由?
二、耶稣说的“自由”是指什么?
这“自由”(称为“真自由”)和犹太人所想的,和你所向往的有什么不同?
三、什么叫罪的奴仆?从你对人的观察,一个罪的奴仆是怎样生活和有什么表现的?
四、人如何可以不做“罪的奴仆”?
五、耶稣的真理何以能使人得自由?如何得此真理?如何体验、认识这真理?
结论:
人向往、追求自由,曾说过“不自由毋宁死”,但人甚少反思自由的本质和界,以及定它界限的准绳。也很少人会意识到不犯罪的自由的必需。(那些因犯罪而受苦的人或许会意识高一些,因为他们或会想到“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其实人的心灵常被罪的辖制,是罪的奴仆。然而,外在环境所给的自由,欲望随意表达的自由,“我就是我”和“我爱做就做”的自由,都不能够使人心灵平安,使人逃离死在罪中的命途。
基督徒所求的自由是不犯罪的自由。那自由是从心灵开始。他要追求基督真理,且常遵行他的教训。基督徒能如此行乃因基督的灵在他的心里。当他遵守基督的教训时,他就体验到真理使人得自由的滋味。
廿二、好人好报(创18:16-19:2)
(参考彼得后书 2:6-8,马太福音10:15,以西结书 16:4)
背景:按学者推敲,所多玛与蛾摩拉两个城市是位于今日死海南端的水底之下,被盐所覆盖。按出土陶器显示,该两个城市曾于公元前2300到1900年间存在过。按《圣经》所记录,这两个城市是相当文明的城市,城市生活包括做买卖的和各种夜生活(不道德)。其后均毁于天火。
故事主角罗得和他一家四口,是外来移民到那城里的。罗得可能已在那地有一盘生意,因经上说他晚上还坐在城门口,那是做生意买卖的好地点。他原是亚伯拉罕的侄儿,曾一起生活,亚伯拉罕敬拜神的信念,也影响着他。
讨论问题:
—、所多玛、蛾摩拉二城如何被毁?什么理由导致它们的毁灭?按你的观察,今天的社会里,有哪些情况和被毁之前的所多玛、蛾摩拉相类似?
二、罗得待那两位陌生客旅和所多玛人有何不同?你认为是什么心态和想法导致他的做法不同?你会如何款待客旅?
三、罗得听了要离开所多玛的吩咐,你想他要面对什么心里的难处?
四、罗得幸免于难,妻子却成了盐柱,这有什么前因后果可以归纳?
五、从所多玛与蛾摩拉被毁灭事件看,《圣经》中所启示的神有什么属性?
六、若今日你听到审判毁灭的信息,又见到有使者在催你离开旧有的生活方式,你会怎样回应?你会选以下哪一个人物的回应作你的想法,请说明你的理由。
1.亚伯拉罕,使劲地为自己的亲戚朋友和面对毁灭的人代求。
2.罗得,想听从神,但又期望自己的损失不要太大,生活变化不要太多(他切求到另外一个小城琐珥,代替逃到山上去。)
3.罗得的妻子,明知道有危险她还是要回望(依恋)那些要毁灭的东西。
4.罗得女儿的男朋友(未婚夫),以为天使所讲的是神话故事,是开玩笑的。
结论:
《圣经》中启示的神,不会对人的罪恶不闻不问。神是公义的,选择作恶的必有报应。若是人还没看到神的报应,有三个可能:
1.时辰未到。
2.我们能看到报应的时间太短,看到报应的领域也很有限(神报应在人心里的,别人看不见)
3.神显示极大的恩慈忍耐,在给机会那些心里有渴慕良善的人逃离毁灭。
罗得的故事说明神的话语不是戏言,靠他的话可以脱离因罪被灭的结局。你认为《圣经》所言的是戏言,还是相信他在宣告你的前途命运?《圣经》预言末世的日子,基督要再回来施行审判,最后地上有形质的东西都要销化,推独离罪悔改,归属耶稣基督的人都得拯救。你听到《圣经》预言的信息,你的回应是什么?
廿三、谁是我邻舍(路10:25-37)
背景:从耶路撒冷到耶利哥的路程, 因为是偏僻山路,虽短却难走,且常有路人遇强盗受害。在犹太人眼中,祭司、利末人都是服事神的人,专职在圣殿里工作,是讲究礼仪洁净的人,地位是崇高的。至于撒玛利亚人,因是混染犹太人血统故被视为是卑下的。与耶稣对话的是位律法师,是带着犹太人的观点的宗教领袖。
讨论问题:
—、律法师问耶稣“作什么才可以承受永生?”这问题的目的何在?他对这问题已经有了什么见解?
二、从耶稣对他的回应,他欠缺了什么得永生的条件?
三、律法师问“谁是我的邻舍”。他是怎样给‘郑舍”定义?和耶稣的定义有什么不同?
四、耶稣说的比喻里,祭司、利未人和撒玛利亚人三种人的身份和他们的行动对比之下显出什么意义?耶稣的比喻重点是什么?
五、你认为祭司和利未人会用什么理由支持他们的继续上路,不理那半死的人?
六、若你遇上那半死的人,你又会有什么行动?
结论:
律法师有正确的信仰知识,然而,承受神的永生不能单靠正确的知识,或思想上的分辨和洞察,更需要有信心的行动。
人认为那些人人称赞、推崇的事,如圣殿献祭是有永恒价值。又以为祭司、利本人的身份尊贵,必得神赐的永生。然而,神看重的是人出于怜悯的慈心,付代价关心有需要的人,但人却往往认为这些事是微不足道,不值得去多费心思付代价的。
邻舍并非是随自己的喜好去定位,乃是随有需要的人作定位。不是问“谁是我的邻舍”,乃是问“我是谁的邻舍”。那些需要我伸手帮助、去爱护照顾的,我就是他的邻舍。
廿四、不为明天忧(太6:19-34)
背景:马太福音第五章到第七章,是耶稣教训那些跟着他要作他门徒的人。耶稣的门徒都相信神是他们的天父。他们都向往生命完全,又想得着天父的赐福。耶稣的教训不同于人间的道德理论,当时听了他道理的人都希奇他的教训。有些门徒更听得出那是永生之道。
讨论问题:
一、你仍在中国的时候最忧虑些什么?忧虑带给你些什么?来北美之后又最忧虑些什么?忧虑解决你的困难没有?是什么使你忧虑?
二、耶稣吩咐人积财在天而不要积在地上,理由何在?
三、眼睛比喻些什么?什么能使人里头的光变黑暗?
四、耶稣吩咐门徒不要为生命忧虑,理由是什么?
五、我们的需要除了吃和穿,还有什么其他更重要的?谁告诉我们那些其他的是比吃和穿更重要?
六、门徒为什么不必以吃和穿为人生目标?为什么不必为明无忧虑?又当以什么为人生目标?如何落实应用在生活层次里?
结论:
生活本来就是不容易的,但人内心的忧虑使生活更添艰难和痛苦。忧虑带给人的是精神、情绪和肉体的毛病,并不解决令人忧虑的问题。耶稣指给信靠神的人一条出路,可以解决人内心忧虑的,就是先求神的国和神的义。那是指以遵行神的旨意为人生追求的目标。跟随耶稣,效法耶稣力生活优先,更相信神是天上的父亲,他会供应人生活的必需。
廿五、撒种比喻(太13:1-23)
(参考路加福音8:4-10 马可福音4:1-12)
背景:当时许多人想要到耶稣那里,但都各怀着不同的目的。有人想看神迹(12:38),有人想找把柄控告耶稣(12:10),有人故意用扭曲的言语污辱他(12:24),有的想凑热闹,甚至认为耶稣的行为是颠狂(12-46,可3:21),有的因希奇耶稣的教训与别不同(7:29),也有的像那些门徒一样,想从耶稣那里听到生命之道。
比喻是耶稣以生活的例子来说出真理的一种表达方式。要用心思考和有正确的解释才能明白。
讨论问题:
—、种子是什么种子?土壤是什么土壤?各种土壤表达什么?整个撒种的比喻要说明什么真理?
二、天国的奥秘有什么特质?为什么有人领会有人不能?(10-16节)
三、为什么耶稣要用比喻而不直接给他们解释清楚?(10-16节,参12:22-24,7:6)
四、你认为比喻中的四种土壤,那一种土壤最适合描述你目前的心灵状况?为什么?你愿意有哪一种心灵土壤?
五、要明白神的道和结出果实(生命品格)需要具备什么条件或要素?怎样听才能听明白神的道?
结论:
天国奥秘(神的道)的特质,有点像银行里的存款,存款越多,利息越高,获利也越大。存款少,利息就低,还要付一笔手续费。人越用心听神的道,且听了实行,就使人越明白这道的真实,又使人想多听、深入地听,又再多实行、又再深入的明白。结果人对神的道的认识就如同存款一样,越来越多。若是相反情况,人对神的道的理解则会停滞不前。
听要用心听,专心听,虚心听。不以自己个人经验去诠释,乃是听耶稣的解释。不是选作适合自己的去听,乃是接受耶稣说的全部真理。不是心怀二意,心浮气躁,乃是心里谦卑,渴求真理。你愿意这样听的话,神的道离你不远!
廿六、你认耶稣是主么?(可8:27-38)
(参考马太福音16:13-28,路加福音9:18-26,约翰福音12:23-25)
背景:耶稣要门徒认识他是基督。“基督”两字是希腊文,译自希伯来文的“弥赛亚”,意指“神所膏立的”。弥赛亚是犹太人民族得救赎的盼望,是他们的救主。耶稣带着门徒生活和工作两年多之后,要让门徒确认他的身份,和明白跟随他的方式和意义。
讨论问题:
—、今日的人对耶稣是谁如何理解?你的理解又如何?有什么原因导至你如此理解?
二、按门徒所说,当时的人如何理解耶稣的身份? 门徒又如何理解?有什么原因导致他们如此理解?(太16:17)
三、为什么耶稣要禁止门徒宣扬他是基督?
四、耶稣如何预言他的前途?
五、耶稣严责彼得的道理在哪?彼得劝阻耶稣有什么不对?
六、耶稣要人怎样的跟随他?舍己、背十架跟随他是什么意思?理由是什么?
结论:
门徒听过、看过和经历过耶稣所讲所作的,又因神的灵在他们心里正确结论出耶稣的身份就是基督,有永生之道,值得跟随到底(约6:68)。然而,耶稣要跟随他的人,按他的意思跟随,而非按自己个人的意思。按他的心意是要舍己,背起自己的十字架跟随他。人为他和福音的原故舍弃自己生命的,必得永生。按人的意思却是保存自己,珍视自己,自己比神的心意更重要。
你愿意以他为主,跟随他,放弃自己所珍惜的、喜爱的、不愿意改变的想法、习惯、感情和性格吗?他应许给的丰盛生命。是要给那些以贯彻神的心意为重的人。你想得这永生之道吗?
廿七、重生才能进神国(约3:1-15)
(参考民数记21:4-9,以西结书36:25-26,约珥书2:28)
背景:法利赛人是犹太人中特别的一群,他们是强烈捍卫旧约律法传统,又是重道德,守律法的《圣经》老师。尼哥底母除了有法利赛人的身份之外,更兼任犹太议会领导人,有相当的权势和讲话的份量(约7:45-51)。犹太人期望着神统治的国重临。对犹太人而言,神的国是会在地上实现的,是民族性的,也是政治性的。
讨论问题:
一、什么人才需要洗心革面?什么人才需要改造内心世界?
二、尼哥底母为何夜里见耶稣?他见耶稣有什么目的?(1-3节)
三、耶稣说过神的国有什么必须的条件?按耶稣所说的条件,神的国和尼哥底母理解的有什么差别?为什么必须是那些条件?为什么还要尼哥底母重生?
四、重生要经过什么途径?会有什么特点?(5-8节)
五、人如何能明白重生的事?尼哥底母为何不能明白?(9-13节)
六、摩西在旷野举蛇和耶稣被举起来有什么相同之意义?(14-15节,参民数记21:4-9)
七、人若想从水和圣灵重生,当作的回应是什么?
结论:
只有经历过重生的人才明白神国的事,才体验永生。明白神国的事非凭人的知识、德行或理性,神乃是藉着基督耶稣指引人进入他的国。神又设下使人重生的方式,从水和圣灵而生。他使人脱离了污秽,又赐人圣灵,那不是靠人的宗教仪式或作某种修炼可以得到的。人经历重生,惟一可作和必须作的回应是信靠耶稣基督。圣灵使人重生。虽然人不知道他的来龙去脉,但却可以体现他的存在和运作,更可以看到重生的生命与肉身的生命的不同。
廿八、得救的信心(路17:11-19)
背景:大麻疯是一种传染性的疾病,患者的皮肤、五官和手脚会溃烂残缺。犹太人会将患这种病的人从社会中驱离,给他们记号可以让正常人辨识,他们的衣服要撕裂,要蓬头散发,看见别人靠近的时候要喊叫说“不洁净”、“不洁净”(参考利末记13:45-46)。如果大麻疯患者得了痊愈,他要先去见在圣殿中服事的祭司,让祭司验证康复了,然后患者要献公羊羔作赎罪祭,才能恢复正常的社会生活。大麻疯得痊愈也意味着人的罪得神的救赎赦免。
讨论问题:
—、要是你患上了高度传染病,社会要将你隔离,认为你是不洁净的。你会有什么心情?要是你听闻有一位专医你这病的专家快来,你会有什么行动?
二、那十个大麻疯在求耶稣的时候,为什么要高声说?他们为什么要远远站着?他们对耶稣的认识有多少?
三、他们的麻疯病在什么时候得了痊愈?如何得了痊愈?你若是其中一位痊愈了的患者,你会对耶稣有什么回应?
四、那一个回来的撒玛利亚人(犹太人很歧视他们)的回应和其他九位有什么不同?请指出他们之间有什么显著的不同?留心观察他什么时候回来感谢耶稣,和如何表达他对耶稣的感谢?
五、耶稣只对那个回来的说“你的信救了你”,他的信心和其余九位有什么不同?
结论:
惟有像那个回来向耶稣敬拜的,他信耶稣是神的独生子、是基督,毫无保留地向耶稣敬拜、降服。这样的信心才能使人体会到耶稣说“你的信救了你”的那个灵魂被救的滋味!也就是这样的信心,能使人的生命起彻底的变化。不单是肉体的大麻疯好了,连心里的大麻疯(罪)也得着痊愈!
廿九、计算代价(可10:17-22)
(参路加福音18:18-30,马太福音19:16-22,出埃及记20:3-11)
背景:犹太人以十诫作为道德伦理的标准。十诫前四诫是关于人和神的关系,后六诫是人和人的关系。
前四诫的内容是
1)除了耶和华以外,不可有别神。
2)不可为自己雕刻偶像……不可跪拜那些像,也不可事奉它...
3)不可妄称耶和华你神的名,因为妄称他名的,他必不以他为无罪。
4)当记念安息日,守为圣日。六日要劳碌作工,但第七日是向耶和华你神当守的安息日。
讨论问题:
—、这跑来跪在耶稣面前的人是什么人?为何要跑、要跪的求耶稣?
二、他怎样理解耶稣的身份?怎样理解得永生的方法?
三、耶稣怎样回答他的请求?耶稣的回答要那人明白些什么?
四、耶稣为什么向他提十诫?有什么诚命耶稣没说?为什么不说?
五、为何耶稣听了他的回应后爱他?这人有什么可爱?
六、耶稣向他提什么要求?为什么这要求会使他脸上变色、忧愁走了?
为什么耶稣要向他提这要求?是否人人都要变卖所有,周济穷人,跟从耶稣才有永生?
结论:
信耶稣不是随便马虎的。虽然耶稣爱那年青的官,但仍要他自己作出抉择,要基督还是要财物。耶稣并不降低跟随他的要求,信耶稣就是只以他为神,不可再有别神,包括那些人心爱的财物、地位、名誉、学位、感情。承受水生不是要在我们的好行为以外,加上一点信仰情操,也不是我们靠自己积德修行。永生是生命的品质,从内心散发。只要将自我和自我执著的东西放下,让耶稣在生命中居首位就有永生了。你敢作这样的抉择么?
三十、圣洁生活的必需
(哥林多前书6:7-7:7帖撒罗尼迦前书4:3-8,希伯来书13:4)
(参考经文:创世记49:3,出埃及记22:16-17,19,利未记18:6-30,19:1-2,撒母耳记下12:7-15,箴言6:20-32,马太福音5:28-32,马可福音7:20-23,罗马书13:12-14)
背景:当代的希腊与罗马社会,性道德的败坏与今日的社会情况相仿。有希腊哲学竟推崇同性恋是最高尚的友谊,又有庙妓为那些敬拜神抵的进香客服务。当时的帖撒罗尼迦教会和哥林多教会都要面对这些纵欲的冲击。基督差派的使徒保罗写信给这些教会,指导他们基督徒生活的操守,我们可以从中认识基督教会的特质。
讨论问题:
—、你对同性恋者可以成为配偶,可以同样享受社会福利的法案有什
么看法?什么理由支持你的看法?有人说“性行力是个人的私事,人家两厢情愿,又不伤害别人,为何多管闲事!?”你怎样回应这话?
二、《圣经》中指的淫行、好淫是什么?夫妇间的性生活又算什么?
三、《圣经》中吩咐信徒逃避淫行是基于什么理由?试比较哥林多前书六、七章,帖撒罗尼迦前书四章,希伯来书十三章,有什么共同的论点?
四、《圣经》教导人如何看待自己的肉体和情欲?为什么人应该如此看待自己的肉体和情欲?你认同这教训吗?
五、《圣经》提供什么出路处理自己的情欲?
六、你想你的下一代逃避淫行么?你会如何帮助他们做到这一点?
结论:
世界的道德标准随着人的欲望而变化,也受着经济、家庭和社会的结构而变化。世界很多道德标准和观点(性道德观点是其中一种)都是和《圣经》相悖的。今日世界的性道德标准应用在家庭婚姻关系,得到的结果往往不是如宣传的那样浪漫、醉人,也不是幸福和甜蜜。相反的,却是空虚、恐惧与绝望。
当人顺着自己的情欲行事,首先尝到的苦果是:个人会成为情欲的奴仆,被情欲控制,身不由己。随之是心理上的自卑、羞耻、空虚、孤单、恐惧和生理上的疲乏亏损。也影响与别人的关系,不是更亲近,反倒是失望、疏离,甚至相怨相恨。夫妇关系之外的情欲会使家庭破碎,下一代又因父母间的淫乱关系影响心理。更要紧的还会导至人对属神的事、清洁高尚光明的事麻木。
《圣经》乃是启示神的旨意。神要求的标准从启示直到如今没有改变。不像世界的道德潮流——今是而昨非,明是而今非。神的旨意和标准经得起历史时空的考验,显示他的真确性。什么时候遵行他的旨意,也就什么时候领受成为圣洁的祝福,也就脱离了他的忿怒和审判。
成为圣洁不能只靠知道了圣洁的教训,更要从信靠基督耶稣开始,承认自己的罪污,谦卑求他怜恤,他才会藉内住的圣灵帮助我们胜过情欲败坏的力量,活出圣洁的生命品质。